DB34/T 2021-2013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析
《DB34/T 2021-2013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病虫害识别、防治措施、农药使用等,旨在指导食用菌种植者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保障食用菌质量和安全。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食用菌病虫害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保障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正式出台了《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21-201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食用菌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由我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13年正式实施,该规程明确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适用于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加工和销售。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通过优化环境、实施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 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充分利用生态防治手段,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 科学用药,合理施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合理配比和施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菌种选育与培养
-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稳定的菌种。
-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保持菌种纯度,防止杂菌污染。
环境控制
- 合理布局菇房,确保菇房通风、透光、温度、湿度适宜。
- 定期清洁菇房,消除病虫害滋生环境。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 合理设置生物防治设施,如粘虫板、捕虫灯等。
物理防治
- 利用紫外线、高温、低温等物理方法杀灭病虫害。
- 采取人工摘除、清除病虫害发生部位等措施。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选用农药种类和用量。
- 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农药,减少病虫害抗药性产生。
防治效果评价
- 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防治效果。
- 检测农药残留,确保产品质量。
- 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