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754210325

稻曲病测报与防控技术规范解析,DB33/T 2490-2022标准解读

《DB33/T 2490-2022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为稻曲病防控提供关键指南,详细阐述了稻曲病测报调查方法,包括调查时间、地点、样本采集等,旨在有效预防和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与传播。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稻曲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稻曲病的发生与蔓延,我国于2022年正式发布了《DB33/T 2490-2022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规范》,旨在为稻曲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稻曲病测报与防控技术规范解析,DB33/T 2490-2022标准解读,稻曲病测报与防控技术规范解析,DB33/T 2490-2022标准解读,技术规范,农业现代化,第1张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穗部,导致稻穗变形、结实率降低,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在我国水稻主产区,稻曲病普遍发生,尤其在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的发生更为严重。

《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水稻产区稻曲病的测报调查工作,涵盖了稻曲病的田间调查、病情监测、预报等环节。

调查方法

《规范》详细规定了稻曲病田间调查的具体方法,包括调查时间、地点、方法、记录等,调查时间一般选择在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地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稻田,调查方法包括目测法和显微镜观察法,调查记录应详细记录病情、发生面积、发生程度等。

病情监测

《规范》要求建立稻曲病病情监测体系,对稻曲病的发生、发展、蔓延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病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病情指数等,监测方法可采用田间调查、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等。

预报

《规范》提出了稻曲病预报的方法,包括气象因素分析、病害发生规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等,预报结果可为稻曲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防控措施

《规范》提出了稻曲病防控的具体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农业防治主要从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则需根据病情监测结果,科学选用防治药剂和方法。

《DB33/T 2490-2022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曲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各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水稻种植户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规范》,加强稻曲病测报调查工作,提高稻曲病防控水平,确保我国水稻产量与品质。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稻曲病防控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水稻种植户的防控意识。
  2. 加强培训,提高技术,对稻曲病测报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科学防控,施策,根据稻曲病发生规律和监测结果,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实现稻曲病防控的治理。
  4. 强化监管,确保效果,对稻曲病防控工作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提高防控效果。

《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曲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全面实施《规范》,相信我国稻曲病防控工作将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