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754210325

DB34/T 4107-2022解析,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全解读

《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深入分析了黄杨绢野螟的监测方法、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规程旨在提供科学、高效的防治手段,减少该害虫对林业资源的影响,保障生态平衡。

黄杨绢野螟,作为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林业害虫,其繁殖能力之强,对树木生长及景观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DB34/T 4107-2022),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旨在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

DB34/T 4107-2022解析,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全解读,DB34/T 4107-2022解析,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全解读,技术规程,第1张

黄杨绢野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分析

形态特征

黄杨绢野螟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型小巧,翅展约20毫米,其翅面呈现出灰褐色,并布有黑色斑纹,幼虫阶段体长在10-15毫米之间,通体呈绿色,腹部带有明显的白色环纹。

危害

黄杨绢野螟以幼虫形态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甚至可将叶片吞噬殆尽,严重干扰树木的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幼虫还可能传播病害,对树木造成双重伤害。

DB34/T 4107-2022规程的核心内容

监测技术

(1)样地设置:根据防治对象及范围,设立符合标准的样地,一般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

(2)调查方法:结合目测与工具调查,每月进行一次,最佳调查时间为晴天上午。

(3)数据记录:详细记录调查数据,包括害虫种类、数量、分布等关键信息。

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树干涂白等方法,以降低害虫密度。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害虫数量。

(3)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根据害虫发生规律,适时进行施药。

(4)综合治理:结合上述多种方法,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规程的实施与注意事项

实施步骤

(1)制定防治方案:依据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计划。

(2)监测与调查: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定期进行监测与调查,实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

(3)实施防治措施:根据监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落实防治措施。

(4)效果评估: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适时调整防治方案,确保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1)强化监测与调查,精确掌握害虫发生动态。

(2)依据害虫发生规律,适时采取防治措施。

(3)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障防治效果。

(4)注重综合治理,减少对化学防治的依赖。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DB34/T 4107-2022)为我国黄杨绢野螟的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林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规程内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黄杨绢野螟对林业资源的危害,确保我国林业生态安全。

关键词: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