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798-2010标准解读,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与应用探讨
《DB33/T 798-2010》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深入探讨了桑枝黑木耳的种植方法、管理规范和产品质量要求,该标准旨在提升桑枝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应用,确保产品安全、健康,为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日益升温,桑枝黑木耳,这一富含营养与保健功能的食用菌,在市场上逐渐受到追捧,为了确保桑枝黑木耳的生产质量,规范其生产流程,我国出台了《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DB33/T 798-2010),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循。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适用于桑枝黑木耳的种植、养殖、加工及销售全过程,该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详解
选址与设施
桑枝黑木耳的生产需选址于地势平坦、排水顺畅、通风良好的区域,生产设施包括菇房、菌袋堆放区、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等。
菌种选育与制备
优良菌种是保证桑枝黑木耳品质的核心,菌种需具备抗病力强、出菇率高、菇体厚实、口感佳等特点,菌种制备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菌种纯度。
菌袋制作与接种
菌袋制作选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经过灭菌、冷却、接种等工序,接种时,需将菌种均匀撒在菌袋内,并及时封口,防止污染。
菌袋培养与管理
菌袋培养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8-22℃,湿度在60%-70%,适时通风、调湿,确保菌丝生长良好,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菇房温度应保持在12-16℃,湿度在85%-95%,适时调整通风、光照,促进菇蕾形成,菇蕾形成后,加强管理,预防病虫害。
采收与加工
当菇体成熟,菌盖展开,边缘内卷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需注意保护菇柄,避免损伤,采收后的黑木耳需进行分级、清洗、干燥、包装等加工工序。
产品质量检测
生产过程中,应定期对黑木耳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检测项目包括外观、口感、水分、重金属含量等。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
提高产品质量
遵循《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可确保黑木耳的优良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规范生产过程
规程对桑枝黑木耳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有助于生产者规范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保障消费者权益
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健康的黑木耳产品。
促进产业发展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黑木耳产业的整体水平。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DB33/T 798-2010)是我国黑木耳产业的重要标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认真学习并遵循规程,共同推动我国黑木耳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