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8754210325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61-2021解析与应用研究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对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规程强调监测方法、技术指标和数据分析,旨在提高思茅松毛虫防治效果。

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广泛利用,病虫害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松毛虫等林业害虫的频繁爆发,对松林资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有效遏制松毛虫的蔓延,提升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我国正式颁布了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61-2021解析与应用研究,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61-2021解析与应用研究,2021,技术规程,应用探讨,第1张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是我国专门针对思茅松毛虫监测制定的标准规范,该规程对思茅松毛虫监测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处理及报告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我国松毛虫监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规程解读

监测目的

思茅松毛虫监测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掌握其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监测,可以实时掌握松毛虫的发生程度、分布范围、发生规律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监测方法

(1)样地设置:根据松林面积、地形、立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一般面积为1000平方米,并设置5个监测点。

(2)调查方法:结合人工调查和机械调查,人工调查涵盖松毛虫卵、幼虫、蛹、成虫等各个阶段,机械调查则包括灯光诱捕、昆虫网捕等。

(3)数据记录:对监测过程中观察到的松毛虫数量、分布、生长状况等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结果处理

(1)数据整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2)结果评价: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松毛虫的发生程度、防治效果等。

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时间、地点、方法、人员等基本信息;

(2)松毛虫发生动态、分布范围、发生规律等;

(3)防治措施及效果;

(4)建议及对策。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提高监测精度: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为松毛虫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监测精度,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2. 优化防治策略:通过监测,了解松毛虫的发生动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提高防治效果。

  3. 保护松林资源:松毛虫是松林资源的主要害虫,通过监测和防治,可以有效保护松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 促进科技进步: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推动了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林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我国松毛虫监测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充分认识规程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监测水平,为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