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操作规程解读及水稻病虫害防治应用
本规程解读了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包括无人机选型、药剂配置、作业流程等,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植保无人机作为一项高效、环保的农业作业利器,在水稻种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推动水稻植保无人机作业的规范化发展,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深入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技术要点。
该规程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旨在对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中的操作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旨在提升防治成效,减少农药用量,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规程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防治对象、防治方法、作业准备、作业操作、作业后处理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防治对象
水稻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杂草等,这些病虫害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方法
以下是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一些关键操作技术:
- 飞行高度: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通常控制在1.5-2米之间,以确保农药喷洒均匀,提高防治效果。
- 喷洒量: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浓度,合理确定喷洒量,一般每亩喷洒量在10-20升。
- 喷洒速度:植保无人机喷洒速度通常控制在5-10米/秒,以确保农药均匀喷洒。
- 飞行路线:采用“S”型或“Z”型飞行路线,避免重复喷洒和遗漏。
- 飞行时间:根据防治面积和作业速度,合理规划飞行时间,确保作业效率。
作业准备
- 无人机:确保无人机各部件完好,电池电量充足,控器信号稳定。
- 农药准备: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说明,准备适量农药,并搅拌均匀。
- 飞行区域规划:根据水稻种植面积和地形地貌,规划飞行区域,确保作业安全。
- 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无人机操作技术和农药使用规范。
作业操作
- 启动无人机:按照操作规程,启动无人机,并进行飞行前的各项检查。
- 飞行:按照规划好的飞行路线,进行喷洒作业。
- 监控:实时监控无人机飞行状态和喷洒效果,确保作业质量。
- 喷洒完毕:检查喷洒区域,确保无遗漏。
作业后处理
- 无人机保养:作业完毕后,对无人机进行清洁和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 农药包装处理:按照农药包装处理规范,妥善处理农药包装。
- 作业记录:记录作业时间、面积、农药使用量等,为后续作业提供参考。
安全注意事项
- 作业时,确保无人区安全,避免人员伤亡。
- 飞行过程中,注意避开高压线、建筑物等障碍物。
- 遇到恶劣天气,如大风、雷雨等,应立即停止作业。
-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熟悉农药使用规范。
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为水稻植保无人机作业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