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栽培标准化指南,DB42/T 1840-2022技术规程解读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为灰树花产业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旨在提升栽培技术,促进产业标准化与效益增长。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食用菌产业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迎来了飞速发展,灰树花,作为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显著的食用菌品种,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灰树花栽培技术,提升栽培效率与产品质量,我国正式发布了DB42/T 1840-2022《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核心内容,以期为灰树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DB42/T 1840-2022《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由我国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旨在对灰树花栽培的全过程进行规范,提升灰树花的产量与品质,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该规程涵盖了灰树花菌种选育、菌棒制作、接种、培养、出菇、采收、保鲜及加工等各个阶段。
规程主要内容
菌种选育
规程明确指出,灰树花菌种选育应选择具有优良特性、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菌株,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应重视菌株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确保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菌棒制作
菌棒制作是灰树花栽培的关键步骤,规程要求,菌棒原料应选用优质、无病虫害的木屑、棉籽壳等,并严格消毒,在菌棒制作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含水量、酸碱度、温度等条件,确保菌棒质量。
接种
接种是影响菌棒成活率和产量的关键环节,规程强调,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并选用优质菌种,以保证接种成功率。
培养
菌棒接种后,应将菌棒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进行培养,规程要求,在培养期间,要定期观察菌棒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确保菌丝生长良好。
出菇
当菌棒菌丝生长至一定阶段后,即可进入出菇期,规程要求,在出菇期间,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进灰树花正常生长,并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
采收
灰树花采收应在菇蕾充分发育、色泽鲜亮、肉质饱满时进行,规程要求,在采收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菇体,提高产品品质。
保鲜及加工
灰树花采收后,应进行及时保鲜处理,延长产品货架期,规程要求,在保鲜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条件,灰树花还可进行加工,如烘干、盐渍、罐头等,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规程实施与效益
DB42/T 1840-2022《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灰树花产业的标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该规程的实施还带来以下几方面效益:
- 提高灰树花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推动灰树花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 提高从业者素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灰树花栽培人才。
DB42/T 1840-2022《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灰树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应积极推广该规程,共同推动灰树花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