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推动绿色养殖产业升级
《DB21/T 3570-2022 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绿色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范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虾类养殖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传统的养殖模式往往伴随着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绿色养殖,提升养殖效率,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应运而生,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背景、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规程背景
循环水养虾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显著降低水污染,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水处理技术参差不齐,导致水质不稳定,虾类生长缓慢,病害频发,为了规范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提升养殖品质,DB21/T 3570-2022规程应运而生。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采用循环水系统进行虾类养殖的水处理技术,涵盖了虾苗培育、成虾养殖等各个环节。
水处理原则
- 生态平衡原则:维护养殖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和谐。
- 经济合理原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 环保原则: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水处理流程
- 进水处理:对进水进行过滤、消毒等处理,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 养殖池水处理:通过增氧、搅拌、沉淀等手段,维持养殖池内水质稳定。
- 出水处理:对养殖池出水进行过滤、消毒等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质指标
- 溶解氧: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
- 氨氮:保持氨氮在0.5mg/L以下。
- 亚盐氮:保持亚盐氮在0.1mg/L以下。
- pH值:保持pH值在7.5-8.5之间。
- 透明度:保持透明度在30cm以上。
技术措施
- 合理设计循环水系统:确保水流畅通。
- 选用高效过滤设备:降低悬浮物含量。
- 采用生物滤池、曝气等手段:提高水处理效果。
-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水处理措施。
实施意义
-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规范水处理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虾类产量和品质。
- 保障养殖安全:有效控制水质,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保障养殖安全。
-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养殖。
- 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循环水养虾技术发展,提高我国虾类养殖的竞争力。
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虾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各级政府和养殖企业应积极推广应用,共同推动绿色养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