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164-2022 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施案例
《DB23/T 3164-2022 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介绍了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包括原料选择、制作方法、储存管理等,规程旨在提高小黑麦青贮质量,保障饲料安全,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饲料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提升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小黑麦作为一种优质饲料作物,其青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规范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提升青贮饲料的质量和利用率,我国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DB23/T 3164-2022),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饲用小黑麦青贮的技术规范,它详细规定了从原料选择、收获、晾晒、切碎、装填、压实、封窖、发酵、储存到品质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规程解读
原料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饲用小黑麦青贮原料应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籽粒饱满的植株,原料的水分含量需控制在60%-70%之间,水分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青贮质量。
收获 收获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原料水分含量来确定,在籽粒成熟前20-30天进行收获为宜,收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原料损失。
晾晒 收获后的原料应进行晾晒,使水分含量降至60%-70%,晾晒过程中,需避免阳光直射,以防原料变质。
切碎 晾晒后的原料应进行切碎,切碎长度控制在2-3厘米,切碎过程中,确保原料均匀,避免出现长条或大块。
装填、压实 切碎后的原料应装入青贮窖中,装填过程中应逐层压实,确保原料紧密,压实压力应达到0.5-0.7千克/厘米²。
封窖 装填、压实完成后,应立即封窖,封窖材料应选用无毒、无味、不透气的塑料薄膜,封口处应密封严密。
发酵 封窖后,青贮原料开始发酵,发酵过程中,应保持窖内温度在40-50℃,pH值在4.2-4.6之间,发酵时间一般为30-40天。
储存 发酵完成后,青贮饲料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防止饲料变质。
品质检测 青贮饲料的品质检测主要包括水分、pH值、总酸度、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检测方法应符合GB/T 18606-2002《饲料品质检测方法》。
实际应用探讨
优化青贮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优化青贮技术,如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晾晒方法、切碎长度等,以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
加强青贮窖建设 青贮窖是青贮饲料发酵的关键设施,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青贮窖的建设,确保窖内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适宜青贮发酵。
提高饲料利用率 通过优化青贮技术,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推广应用 《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力度,推广青贮技术,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
《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饲用小黑麦青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优化青贮技术,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